发布时间:2025-08-28 00:35
儋州市融媒体中心消息 村庄虽小,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这里山丘起伏,林木葱茏,雅拉河水从村前蜿蜒流过,自然环境优美,宛若世外桃源。在儋州市那大镇抱龙村委会,有一个名为江茂村的客家村庄。这个在80多年前的抗战时期仅有6户人家的小村庄,却以惊人的勇气和坚定的信仰,为琼崖纵队提供了坚实的后方支持,成为琼西地区抗日斗争的重要据点。
如今,村庄中还留存一座两层高的碉楼,外墙斑驳,弹痕累累。这座历经战火的建筑,见证了江茂村与琼崖纵队生死与共的岁月,也见证了村民与战士之间深厚的鱼水之情。抚今追昔,碉楼虽已不复当年之高,但其在历史长河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却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江茂村碉楼。
红色堡垒:碉楼里的抗战岁月
江茂村地处儋州中部丘陵地带,山峦叠嶂,植被茂密,毗邻当年革命斗争激烈的南正山(也称“南井山”)地区,军事位置十分重要。村中的碉楼,原本是客家人为防御土匪而建,却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2年,抗日政权儋县联乡办事处(共产党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派出民政科长王茂松来到江茂村,发动民众建立人民武装,成立了有十几名青壮年参加的民兵小队。从此,这个平静的小村庄点燃了抗日的火种。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江茂村成为琼崖纵队第四支队经常休整的据点。部队一到村里,村民便拿出家中的大米、地瓜等粮食招待战士,碉楼也成为部队的临时驻地和防御敌人的堡垒。站在碉楼顶层的枪眼后,可以俯瞰整个村庄和周边道路,一旦发现敌情,便能及时发出警报。
据儋州市史志办考证,抗战期间,多位琼崖纵队著名指战员曾在此驻扎或战斗过。其中包括马白山、陈青山、符志行、符志洛、潘江汉、江田、郭壮强、李继唐等后来成为我军副军级及以上军官的杰出军事人才,其中,马白山、陈青山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们住过的碉楼,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将军楼”。
抗日战争纪念雕塑。
烽火岁月:军民同心共抗外侮
抗战时期,江茂村虽小,却以坚定的抗日立场和勇敢的斗争精神而闻名。全村仅50多人,却先后有十多人参加琼崖纵队,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投身革命。
当时,只要琼崖纵队的部队一到村里,村民便倾其所有,拿出大米、地瓜,甚至用自己种的甘蔗煮糖招待战士。琼纵战士也帮助村民盖房子、下地干活,纪律严明,大多数战士都露宿在村边,从不扰民。战士们还会从村民家中取来火灰洒在周边,防止山里蚂蝗的叮咬。
这种鱼水之情在战火中愈发深厚。村民经常为部队提供情报、运送物资,甚至冒险破坏日军设施。有一次,村民砍断日军的两根木制电线杆和电线,还挖断伪军的交通线路,遭到伏击日军机枪扫射,险些丧命。
日军、伪军和国民党游击队对江茂村的“红色”身份有所察觉后,进行了多次猛烈扫荡。村庄两度被烧,几乎夷为平地,就连碉楼也几乎坍塌。但村民从未屈服,每次敌情来临,他们都能通过村与村之间的“联动通报机制”及时转移,保全生命。
更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村民也坚守信念,宁死不屈。有一次,日军进村扫荡,将刀架在村民脖子上逼问琼纵战士下落,村民始终守口如瓶,没有透露半点信息。这种忠诚和勇气,深深感动了琼纵官兵。
兵工厂纪念雕塑。
精神传承:将军楼里的永恒记忆
抗战胜利后,琼崖纵队第四支队曾秘密潜入村庄,帮助村民重建家园,并带来粮食和银元。被战火洗礼过的三层碉楼,经过军民共同努力得以保存,但因当时人力物力有限,只恢复了两层。
1983年12月,原琼崖独立纵队第四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后任海军广州基地副司令的潘江汉重返江茂村。他深情地表示,江茂村最大的堡垒不是碉楼,而是百姓家。他形容江茂村在抗战时期户户是“堡垒”,人人皆“战士”。
潘江汉认为,江茂村之所以成为部队喜爱驻扎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这里地理环境优越,“有山有岭,有森林有江河,打出去收得回”;另一方面是因为自然条件好,“队伍开进来,没有米饭吃,吃木薯也能吃得饱”;更重要的是因为“人民思想觉悟高,军民一家亲”。
如今,江茂村的围屋已经修缮翻新,但碉楼的原貌被刻意保留下来。碉楼里的“枪眼”和“弹痕”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提醒人们这是一个有历史的红色村庄。
“老一辈经常向后辈讲述这些红色故事,如今虽然见证者大多已经离世,但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村庄的记忆中。这些故事和精神,将继续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那大镇抱龙村委会江茂村村长钟文表示。
江茂村抗战纪念馆。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羊文彪 摄
今朝发展:红色传承与绿色产业交融
如今的江茂村,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饱经战火的小村落。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江茂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个有着红色基因的村庄,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漫步江茂村,你不必刻意寻找美,而是被美环拥着。踯躅在树林里,和野花对眸,看山鸟撒欢;来到清澈的雅拉河边,看溪水幽咽流泻,看小鱼翔游;进入将军楼里,感受岁月的痕迹,追忆红色的流年……村头的黄皮树下,几位妇女正热情地招呼客人喝茶,一群孩子跳跃着走过来,撒下一地的笑声。转过一道山梁,走进一片黄皮树林里,树下坐着一群鹤发童颜的老人,宁静、安然。
黄皮产业已成为江茂村的主导产业。据记载,江茂村抗日民兵钟和佑最先在村里种植黄皮树,村民食用后把黄皮籽随地扔在自家庭院,不久家家户户就长满了黄皮树。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进村扫荡,烧杀掳掠,当年村里的黄皮树如今只有两棵存活下来。后来,政府的领导到江茂村调研时,一位老革命将此情况告诉领导。为了缅怀革命烈士,弘扬红色革命精神,那大镇开始号召江茂村村民种植黄皮树,并免费提供树苗。如今,黄皮树已成为江茂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与此同时,道路两旁及雅拉河沿岸种植的大量橡胶林,与黄皮林交织形成层次丰富的绿色生态景观。这些橡胶林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构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为村庄增添了浓郁的热带风情。
近年来,江茂村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民居,无不彰显着新时代农村的新面貌。村民既保持着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八方来客。(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牛伟 编辑朱建花 校对王丽华)
版权所有: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儋州市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3335533、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30200000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30002 琼ICP备10200120号-6
电脑版|手机版
版权所有: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文域名:儋州市人民政府.政务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3335533、0898-12345
琼ICP备10200120号-6
琼公网安备 4690030200000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30002 琼ICP备1020012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