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3 23:47
儋州市融媒体中心消息 既有“科甲之乡”的文脉传承,又有红色革命的精神滋养;既有志愿服务的温暖延续,又有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近年来,中和镇水井村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径,通过挖掘历史底蕴、弘扬文明新风、发展特色产业,绘就了一幅“文脉传承与时代精神共舞,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明交响”的文明村创建新图景。
水井村开基于南宋初期,因“井”而得名,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明古村,因文教昌盛、人才辈出而闻名遐迩。自宋代以来,这里耕读传家,涌现出明举人曾开、清举人张绩等文人名士。如今,崇文重教的传统依然延续,村中4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走出过中科院博士后、世界软件专家等优秀人才。
水井村不仅是一个文化名村,也是儋州的革命老区,村党支部成立于1926年,是儋州最早的党支部之一。
“我们村的古树、古井、村史馆都是历史的见证,我们要让年轻一代记住这些故事,从中汲取力量。”水井村党支部书记曾木相说道。
文明实践,让乡风“美”起来。走进水井村,整洁的村道、生动的文化墙、热闹的图书馆,无不彰显着文明乡村的独特魅力。村委会旁的篮球场上写着《六尺巷》词句以及“家和万事兴”文化墙格外醒目,传递着“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理念。“这些作品都是村民自己动手画的,我觉得特别能体现我们村的文化品位,也传递出文化温度。”曾木相说道。
2021年,村里将闲置的小学校舍改造成图书馆和村史馆,成为村民学习、休闲的好去处。每天,孩子们在这里读书、写作业,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义务辅导功课,这一志愿服务已坚持了十年。“我们会利用整个暑假,上午辅导作业,下午开展科普教学,希望为村里的教育尽一份力。”志愿者李现益说。
此外,水井村的“海棠助学基金会”已延续19年,累计募集善款200多万元,资助400多名学子圆梦大学。如今,不仅外出干部、村民踊跃捐款,连孩子们也会捐出零花钱,让崇文重教的传统薪火相传。
产业振兴,让乡村“旺”起来。从曾经的水井岭,到如今2000多亩荔枝林,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2018年,村里淘汰了耗水耗肥的小叶桉,改种热带水果,打造规模化种植基地。如今,基地常年吸纳300多名村民务工,仅水井村就有4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日均收入超百元。
去年,村里又引进了阳光玫瑰葡萄种植产业,预计明年挂果。村民曾学祖原先靠打零工为生,如今在葡萄园务工,实现了稳定增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他笑着说。
水井村还依托毗邻东坡书院的区位优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计划将葡萄园打造成观光农业品牌,与红色文化、东坡文化“串珠成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从文脉传承到文明实践,从红色基因到产业振兴,水井村以文化为笔,绘就了文明乡村的亮丽底色。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融,乡风与产业共进,村民的幸福感与乡村的发展协同并进。未来,水井村将继续执文化之笔,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儋州融媒全媒体见习记者何爱子 编辑熊铁辉 校对王丽华 审核王霞)
版权所有: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儋州市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3335533、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30200000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30002 琼ICP备10200120号-6
电脑版|手机版
版权所有: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文域名:儋州市人民政府.政务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3335533、0898-12345
琼ICP备10200120号-6
琼公网安备 4690030200000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30002 琼ICP备1020012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