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22
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儋州白马井镇紧邻北部湾,与洋浦经济开发区隔海相望,这里人文悠久,海域宽阔,渔舟唱晚。镇上的南司码头和珠联段码头,是海南著名的深水良港,每天,来自儋州、东方、昌江以及广东、广西等地的渔船在这里停靠进行鱼货交易,凌晨三四点钟开始,数百名被称为“渔娘”的马井妇女在这里进行渔货分类、搬运、过秤、打包、交易,她们吃苦耐劳,敢闯敢试,日复一日在没有硝烟的码头开展商战。她们依靠辛勤的汗水和过人的胆量,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幸福富足,也让自己在一次次的磨炼中成长起来,把儋州的鱼货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一些“渔娘”也从最初的农家妇女蜕变成了在现代商海里遨游的成功商人。
南司码头上,“渔娘”们正在忙着收鱼。
2018年8月18日凌晨,休渔期刚过,白马井南司码头就迎来了休渔后的第一拨满载而归的渔船。暮色中,码头便开始了一天的喧闹。几百名渔娘持着手电筒、扁担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她们将一船船的海鲜从靠岸渔船搬上码头,然后扯着嗓门就地交易、打包装车。她们的身影或胖或瘦,或高或矮,抬着鱼筐,脚下生风,脚步飞快。
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白马井镇紧邻北部湾,与洋浦经济开发区隔海相望。镇里的南司码头和珠联段码头,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开始,被称为“渔娘”的一群妇女就头戴尖顶或圆顶的竹编斗笠,脸裹花花绿绿的头巾,脚穿各色水靴,肩挑扁担与箩筐,纷纷集聚在码头。这是一个由女人“统治”的码头,在这里,除了船上,几乎看不到男人,女人们风风火火,高声说话,甚至高声叫骂,让整个码头变得热闹非凡,一片忙碌。数不清的渔娘,闪着忙碌的身影,从凌晨时分直到艳阳高照,她们干着最粗重的活,历经最艰辛的渔货分类、搬运、过秤、打包、交易等环节,总共用紧张的几个小时,就像蚂蚁搬家,每天少达近万吨、多则数十万吨的新鲜海鱼就被她们处理完毕,发往全省、全国各地。白马井镇现在的常住人口有7万,渔业,是这个镇的支柱产业,全镇百分之八十的人从事着跟鱼有关系的营生,百分之八十的人家靠鱼养活、生存。出海打鱼,是男人们的事,但到了岸上,则是女人们的江湖。每每有出海的船将要靠岸,岸上负责搬运的妇女或挑着担子、或推着推车朝渔船将要停靠的位置奔去。在这里,勤劳吃苦,仅仅是渔娘们生存的基本要求,她们每天的营生,是伴随着与同行的诸多个回合的智慧较量,果断订货、杀价交易……精明能干是这里的渔娘与普通劳动妇女最大的区别。
马井“渔娘”在码头搬运鱼货。
善良渔娘吴锦菊
吴锦菊在冷冻厂检查鱼货。记者 李绍远 摄
出生于1964年的吴锦菊,身材高大健壮,说话的声音中气十足,但笑起来却是一脸的慈祥。见到她时,她正从河南谈一笔生意回来,风尘仆仆的她在自己的公司里热情的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小时候,她跟马井的大部分渔娘一样,家里穷,没有书念,小小年纪就开始做鱼生意补贴家用。“我是从挑鱼糊口起家的呢!13岁时我就走出家门,靠一根扁担挑运咸鱼谋生。”吴锦菊告诉记者:“记得当年第一次从我家福村挑了30斤咸鱼,挑到白马井镇卖。后来力气渐渐大些了,就把鱼挑到王五、中和、长坡等更远的地方卖。”凭着一根扁担,吴锦菊担起了自己的生活,也担起了家人的生活,更担起了创业的梦想。有胆识的她,会跟船到广州、福州等地销售咸鱼。在多年的销售经历中,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吴锦菊慢慢培养出了商业头脑和眼光。2006年,看到红鱼的市场反响不错,已有一定经营经验的吴锦菊与丈夫商量后,成立了儋州创华实业有限公司,对整条的红鱼进行粗加工。自2012年以来,该公司采用小包装深度开发红鱼系列产品,同时还加工马鲛鱼、石斑鱼等海产品。如今,吴锦菊的产业已发展到铺面、冷冻厂、冰厂、渔船,公司出产的海产品远销两广、东北等国内市场和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2017年,该公司海产品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幼年艰苦的生活,磨练出吴锦菊勤劳敢闯、心地善良、同情弱小的优良品质。在自己富裕的同时,还多次帮助周边村庄村民们解决造船和就业、创业问题,使自己的父老乡亲也走上了富裕之路。福村村民叶志伟2006年出海打鱼时被巨浪打翻沉船,一家人失去收入来源,生活陷入困境,吴锦菊夫妻得知后,送去了9万元帮助他造船出海,并把叶志伟妻子安排到冷冻厂工作,解决了他一家的生活问题。得到帮助后,叶志伟的生活逐步有所好转,还建了271平方米的两层楼。福村小铺坊的叶占风患上淋巴癌,家人把一辈子辛苦积蓄盖成的两层楼房卖掉换钱治病,但仍达不到治病所需的数额,得知情况后,吴锦菊送去10万元给叶占风治病,还经常鼓励她要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战胜病魔,并资助6000元帮助叶占风的女儿顺利到东坡学校读书。现在,叶占风已恢复健康,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受资助的女儿也考上了大学。小时候没有读过书,吃过没有文化的苦,在自己富起来后,吴锦菊对捐资助学特别上心,已经先后拿出10多万元对福村小学进行了装修、购买设备,每年都会拿出一笔钱捐给马井教育基金会,帮助贫困学子圆读书梦。
这些年来一共捐出去了多少钱,帮助过了多少人,她一家人谁都说不清,也不愿意去说。在她公司打工的一名工人说,董事长菩萨心肠,厂里的每一名员工有困难的时候她都会拉上一把,自己前几年因为家庭变故跟她借了几万元,一直没有还上,董事长不仅从来不跟他提这件事,还在生活上细心地关心他。采访时吴锦菊告诉记者:“谁都有难的时候,我有能力了,帮助一下别人,自己也心安,帮助过的人,我从来不求回报,这样人家活得才有尊严。”
美女渔娘苏兰花
见到苏兰花的时候,她正坐在档口里,拿着厚厚的账本在登记,“这些都是要了鱼还没有结账的人”。她告诉记者。细看她,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肤,脸上化着精致的淡妆,一套红色的连衣裙,身材和皮肤都保养得很好,好一个美女渔娘!她的形象,与码头弥漫的鱼腥味极不协调。见我们一脸疑惑,她笑着说,乘着休渔,刚到国外去旅游了一趟,昨天才回来。
苏兰花是地地道道的白马井人,在码头渔娘中算较年轻的一代了。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读过书,现在仅有的一点文化是在村委会的夜校里学的。很小的时候,跟着母亲一根扁担两个箩筐到码头开始做鱼生意。那时候,每天凌晨两点钟就被母亲叫醒,困得眼睛都睁不开,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母亲身后,赶到码头,码头上,船还没有靠岸,年长一些的渔娘东一堆、西一堆的相互聊天,而她,靠着扁担,立马就会睡着。船一靠岸,码头就骚动起来,她瘦小的身体也会被母亲一巴掌拍醒。醒后,路都没看清,就不顾一切地往船上冲,冲到前面,就可以抢到好的鱼,后面的,就只能捡差的鱼了。在生活的磨练中,苏兰花慢慢的成长起来,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能挑130斤的担子,原本不会算数的她,神奇的学会了看秤算钱。十八岁的时候,母亲身体不好,她只能自己每天到码头抢鱼、卖鱼了。渐渐地,卖鱼的钱除了帮助父母补贴家用外,自己也有了一些积蓄。在卖鱼的过程中,她认识了一些外地的同行。十九岁那年,一位广东湛江的鱼老板叫她收购一批带鱼到湛江,她收购好鱼后,一个人租车将鱼送往湛江,那是她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不会说普通话,不识字的她不知道湛江在哪里,跟着司机一路忐忑。还好,那次远门,还算顺利,在湛江把货交给对方后,对方建议她拉一车螃蟹苗回儋州销售,她照办了,那次一来一回的生意,让她赚到了人生第一笔“巨款”。在此后,她经常把收购的海鳗、大马鲛、带鱼,销售到湛江、珠海、广州等地,每次到这些地方,都是她一个人,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与定货方讨价还价,卖完货,一个人拿着几万、十几万的现金坐长途客车回儋州,近十个小时的车程都不敢眯一下眼。自己的吃苦耐劳,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在她20岁结婚时,一个人出资盖起了一栋4层小楼。
结婚后,她跟自己的几个姐妹合伙成立了一家公司,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她们通过电商跟全国10多个省的鱼老板做生意,每年的营业额都在1000万元以上。早已经富裕起来的她,仍然不改本性,除了休渔的时候能放松一下,几乎每天都要到码头操持生意,从几千斤到十多万斤的鱼,她都要亲手处理发货。
胆大渔娘李秋花
李秋花现在是马井一家海鲜厂的老板,见到她时,她头天晚上2点才从广州飞回来。坐在桌旁的她不停的接着电话,忙得不可开交,我们的采访也是断断续续。
今年50多岁的李秋花是新州镇人,家里7口人,作为老大,一年级没有读完就辍学,到海边捡海螺,跟着大人拿到马井、王五等地卖。12岁那年,听说海螺在海口能卖上好价钱,不会说普通话、不会算账的她跟着拉鱼的车来到海口,到市场后,司机把她丢下,她战战兢兢地搬出自己的海螺,不会算账就一堆一堆的摆好,定好价,用手势与买螺的人交流,还没等接她的司机回来,两筐螺就全部卖完了。第一次到海口的顺利,让她的胆子大了起来,她不再捡螺了,从那时开始,她就和母亲到白马井码头批发鲜鱼到海口和那大售卖。卖鱼的过程中,她细心观察其他生意人的推销技巧,大胆地跟人交流,学说普通话,学算数,很快,卖鱼的时候,就做到了秤起数出,干净利落。生意慢慢大起来,赚的钱也越来越多,15岁时,全家7口人基本都靠她和母亲养活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创出了更广阔的天地。十八岁的时候,在海口卖鱼时认识的一个天津商人问她能不能帮收购一车咸鱼到天津去卖,从没出过远门的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收好鱼后,她租了一辆车自己亲自送往天津,路上走了好几天,到天津后,她兴奋异常,从没见过大都市的她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摩肩接踵的高楼,暗暗地说,我一定要把自己的生意做到这里来。那次天津的生意,由于路途遥远,不懂行情,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从天津回来后,她打开了思路,开阔了眼界,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小单生意,她大量地收购,大胆地接单,生意合作伙伴越来越多,浙江、福建、上海、广州,都有她的生意。每天,她都要把收购的带子、虾、马鲛鱼图片通过微信发往全国各地,网上交易成功后,通过物流发货出去。
李秋花现在在南司码头有了1000多平米的冷冻厂,每天可收购上百吨的鲜鱼入库,自己家族的10多个人在这里打工,每个人每月可以赚到6000多元的工资。为了保证自己产品的质量,李秋花只要在家,一大早都会亲自到码头选货,凭着几十年的经验,经过她的手摸眼看,抢到的都是上等货,都能卖个好价钱。(记者梁娥 吴宗绩 见习记者丁子芹)
当渔船满载归来时,码头上到处可见“渔娘”们忙碌的身影。
除署名外,图片均由 柯人俊 摄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儋州市人民政府网”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
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网站地图]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3335533、0898-12345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30002
联系邮箱:dzxxzx1809@163.com 琼ICP备10200120号-6 琼公网安备 46900302000004号
电脑版|手机版
版权所有: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3335533、0898-12345
联系邮箱:dzxxzx1809@163.com 琼ICP备10200120号-6
琼公网安备 4690030200000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30002 琼ICP备1020012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