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23
潘江汉(1916-1996),是一位从硝烟中走出来的琼崖纵队战将,中学时就投身革命,1937年入党,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著名的有:三片坡伏击战、白马井围歼战、中原攻坚战、东新公路战役等,历任琼崖纵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副总队长、总队长等职务。解放后长期驻守南海海疆,历任海军榆林基地副司令员、海军湛江基地副司令员、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首任局长、海军广州基地副司令员(正军级)。荣获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18万字的革命回忆录《转战琼岛十二春》。
潘江汉像
在儋州乃至海南,潘江汉这位硝烟中走出来的琼崖战将,他烽火岁月里的革命经历和英勇战斗的故事,尽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至今一直在报纸书刊中不时出现,在广大群众中广泛传颂。
投笔从戎
抗日救亡
潘江汉,别名潘祥圣,儋州市白马井镇人,1916年生,因他在家中兄弟排行第二,故乡人又叫他祥圣二。1935年秋就读被称为“儋县革命的摇篮”儋县中学(现新州中学),国难日深的紧张局势冲荡,使他和同学们从“刺股悬梁"的劲儿中,想起了国家的前途,想起民族的危亡。1937年3月,读中学的他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儋县中学为数不多的党员学生,随着“芦沟桥事变”的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广东,“中国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1938年他中学毕业后,与一批有志知识青年投笔从戎,担任了我党领导成立的抗日武装宣传队副队长(队长吴浪渡),在全县各乡镇宣传我党的抗日救亡方针,鼓励人民群众走上抗战前沿,不当亡国奴。在他的宣传影响下,在海头镇将原本用于看护家庭财产的由他胞兄潘祥汉率领的海头抗日游击中队纳入了共产党的领导。
同仇敌忾
三片坡伏击显国威
1940年春潘江汉率领海头抗日游击队,于加乐村甘蔗地首次打死打伤日伪军,率先创造抗日游击队以弱胜强的战例。
洛基乡三片坡伏击战是潘江汉弘扬军威的一仗。 1943年6月,正是夏收季节,稻子成熟得很欢畅,可是因为日寇反复的扫荡,群众只能白天躲到山里、晚上才摸黑回村割稻、打谷,“琼总”决定以牙还牙,打压敌人的嚣张气焰,开展反“蚕食”、反“扫荡”的斗争。
6月里的一天早上,得到地下情报员送来的情报:洛基据点的日军每天都出动10多个士兵,押着民夫去抢修通往抱舍公路的龙日桥,早上出,晚上回,还配有一挺机枪。经过情报员口述,这条小路中间有一块叫“三片坡”的荒地,长着小树林和高过人头的茅草,已担任四支队一大队长的潘江汉决定在那里设伏,抽调出410多个骁勇的指战员,以三倍于敌的兵力,组成突击队。战前他提醒大家——“战场距离洛基敌据点只有两华里,我们要速战速决。”下午2时,队伍冒着酷热,急行军到达设伏地点。
下午5时许,小路南面传来了“格格”的皮鞋声和“叽里咕噜”的说话声,他一个一个的数,共有16个日军,这些日军显得很悠闲,像逛大街那样目无他人。我军首先是一轮机枪,击倒了敌机枪手,尽管这样,日军仍组织反击。潘江汉大声说:“冲出去,从侧面出击。”潘江汉的两个警卫员打死了日军指挥官,剩下的士兵向据点逃跑也被击毙。这一战我军以4人牺牲2人负伤的较小代价击毙日军15名(一人装死后逃回据点)缴获一挺机枪和各类枪支14支。战斗刚一结束,警卫员向潘江汉惊喊起来:“大队长!你裤子上尽是血。”潘江汉用手一摸,感到很疼痛,发觉是自己挂彩了。同志们立即把他抬到大队营地紧急救治。大家为潘江汉更衣、包扎,发现他穿的学生装上衣右边的大口袋里,有八块银元。掏出一看,有几块被枪弹打中,成凹陷或卷曲形形状。这八块银元是潘江汉中学的同学时任儋县县委书记谢凤安为部队应急而赠送的。潘江汉平时舍不得花,一直带在身边。幸亏这几块银元挡住了子弹,才不被击中要害。
白马井围歼战
“看见祥圣二走死”
1945年抗日战争刚结束,人们还沉浸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当年11月,国民党四十六军就开进海南,12月22日(农历冬至),在儋县制造了震惊全岛的“杨园惨案”,打响了内战第一枪,之后相继攻陷被我军收复的的长坡、中和、新州等乡镇。抗日战争时期“游而不击”的儋县游击指挥部副指挥陈德赏的符绍昌大队,也战夺了我根据地白马井镇。符绍昌还扬言,消灭四支队,活捉马白山、潘江汉。
结合当前局势和人民的强烈要求,军事会议决定围歼这伙敌人,以战争来制止内战。1946年1月9日,我部队悄悄进入白马井,敌军驻守在正街中心的10间民房(4间楼房),楼上有多处射击点,四周有铁丝网、堡垒。最初晚上的的偷袭被敌人鸣枪报警,白天的强攻持续了几小时也进展不大,就在潘江汉观察地形时,一颗手榴弹从据点飞了出来,他18岁的警卫员手明眼快扑在他身上,牺牲了。我军改为步步为营,用“穿墙法”接近据点,敌人被围困两天一夜,我军切断从新英方向开来的接应木船,双方一直对峙。潘江汉判断陈德赏肯定从洋浦方面救援他的亲信吴绍昌,于是改为佯装撤退、引蛇出洞的方法,部分队伍原地隐蔽,其他吹哨、集合,撤退到两公里外的马口井村。
敌人果然真的上钩了,11日上午,警戒的战士发现洋浦港那边有三艘拖网帆船向内港驶来,敌人判断我军已经撤退,便在南炮台的沙滩靠岸。白马井据点的饿了两天一夜的敌人从楼顶看到救兵来了,便混乱的向海岸逃去。我军早就布置兵力防止帆船逃走,又阻止敌人逃回据点,二大队三个中队加上附近10多个村庄的民兵,参与到对敌人的冲杀。敌人被打死、淹死、打伤的180多名,缴获长短枪支100多支,俘虏敌大队长符绍昌以下军政人员40多名。潘江汉经历过百余次大小战斗,他打仗勇猛,指挥有方,在群众中有“常胜将军”的称号。直到今天,在儋州老区的许多村庄里,仍记得当年流传的一首民谣——“冲锋枪冲上去,驳壳班爬上去,看到祥圣二走死。”充分表现了独立队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
一个总队打垮一个师
东新公路扬军威
1949年12月中旬,防守昌江、感恩县的敌六十四军一五六师师长张志岳获悉我五总队五团在感恩县内陆居便、二甲一带出没的消息,迫不及待地亲自率师上阵,想一口吃掉五团。因五团得到情报及早转移,张志岳扑了空,一无所获,恼怒而回。
敌人十分骄躁,这正是诱歼敌人的好时机。已担任第五总队长的潘江汉认为这将是一个难得的战机。决定根据“诱敌出动,聚而歼之”的战术思想,在东新公路的居便、二甲一带摆开阵势,以伏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术,狠揍一五六师。
12月28日夜晚,地方党组织送来的情报说:敌一五六师一入夜就分批出动,企图张开一张大网,把我五团死死网住。
次日拂晓,当敌先头连来到居便岭南面的公路时,六团仍继续隐蔽,直到敌人走近30米,枪弹、手榴弹如同骤然而至的暴雨,从高地下的岩石、树丛中泼出,落在敌群中。敌人遭到如此突然的袭击,顿时,阵脚大乱,争相夺路逃命。接着,一营、二营的突击队从三营的侧翼冲上公路,与敌人短兵相接,打得敌人七零八落。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速战,敌副营长以下100多人被歼。
还蒙在鼓里的张志岳,以为放出的钓饵已经把“大鱼”诱出来了,继续率领四六八团和师直警卫营沿东方到新宁坡公路向前推进。当敌警卫营在公路两旁的山野搜索前进时,在路北的保甫坡发现了我四团一营的埋伏阵地。敌警卫营和随后赶到的四六八团一部在我一营阵地前展开,一窝蜂似的涌上来,战斗相当激烈。于是,潘江汉命令六团立即派出两个连跑步向保甫坡四团一营阵地增援,扼守保甫坡阵地,准备阻击可能出现的更多的敌后续部队。
敌人以为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死对头五团,分批分路向我六团阵地冲击,黑压压地布满了公路、山岗,来势十分凶猛,我军采取迂回包抄三面夹击总队、督导团和各团的指挥员也分头到前线,加强指挥。当下,各团、营立即向指定的路线前进,我军形成了对敌三面包围之势,把敌主力逼在公路上。几经争夺的104.8米高地上甚至发生了双方的白刃战。血战一个多小时,使敌人在公路沿线的运动受到了我军的控制。敌主力部队在处于优势的我军的有力打击下,招架不住,兵败如山倒。下午2时半,我军在东新公路新宁坡一带六、七公里公路沿线上全面出击。
在这场8个多小时的鏖战中,整套美式装备的一五六师受到重创。敌师指挥部被击散;除师长张志岳受伤假装成士兵装死侥幸逃脱,我军共打死打伤敌官兵280多名,生俘80多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这次战役,是琼崖纵队建立以来罕见的大仗、恶仗,它创造了以一个总队打垮敌军一个师的先例,是国民党精锐部队在我军强有力的打击下遭到惨败的生动写真,也印证了潘江汉卓越的全局指挥能力。
195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和叶剑英同志拍给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冯白驹并转琼纵全体指战员同志的庆祝东新战役胜利嘉奖电。电报中称:“庆祝你们在琼岛南部的作战中取得了打垮陈济棠残余匪军一个师的伟大胜利。”
抗威逼拒利诱
舍孝取义铁骨铮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潘江汉家族堪称“一门忠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的家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参加和支持革命,先后有11个亲人献出宝贵的生命,有4名亲人在逃难流亡中病死、饿死。尤其是他父亲的死,说到便泪如泉涌。
1939年儋县沦陷不久,儋县汉奸总头目——县维持会总会长吴卓峰派人挟持潘江汉的父亲潘富亨老人,找到正在带领洛基乡抗日游击中队以游击战打击日伪军的潘江汉。吴卓峰交代他一定劝说儿子回家当皇军的“顺民”,或者如果想带兵就可以当个“营长”的承诺。老人家见到儿子,却没有转达吴卓峰的一言一语。国民党儋县游击副指挥王焕,对潘江汉也下了一番软化引诱的功夫,企图叫他“倒戈易帜”,潘江汉巧妙地应对了王焕的一套,最后巧妙地逃出王焕部的驻地。王焕为了逼使我党领导的海头抗日游击中队(队长为潘江汉胞兄潘祥汉)交还缴获专门打家劫舍的钟俊才中队的武器,抓了潘富亨老人,把放回人质做为交还钟俊才中队武器的条件。潘江汉决然地拒绝了王焕的条件。最后,王焕残忍地杀害了他们年迈的父亲,并且抛尸灭迹。多年以后,潘江汉每提到这件事,就会痛苦地说:“我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一直没能找到父亲的尸骨,好好安葬”。
守卫边防
雄风荡海疆
海南解放后不久,潘江汉调入海军部队任职,1959年,他的部队接受来海南视察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等领导人检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潘江汉同志被调到海南东部的陵水机场负责建设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身先士卒,不怕吃苦,住帐篷、喝咸水,带领部队平整场地,铺设跑道,修筑配套设施,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保证了机场建设顺利进展,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陵水机场的修建任务,受到中央军委的表扬。1965年受中央军委命令组建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并担任首任局长。他努力排除干扰,组织海洋科学工作者进行南海考察。1973年“靠边站”达8年之久获得平反后,潘江汉调到广州海军基地先后担任基地党委常委、副司令员(正军级)。在1976年冬举行的广州军区三军电白登陆演习中担任海军部队指挥,参加联合总指挥的领导工作。他大胆探索,敢于负责,对于演习方案的制定,部队协调指挥,三军协同作战,不同兵种的联勤保障等,都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大型军事演习探索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在演习的重要决策上,潘江汉同志总是反复征求其他同志的意见,按科学规律办事,既尊重兄弟部队,尊重上级领导,又能体现出海军部队的作战特点和战术战法,受到海军和演习总指挥部的好评。他十分重视部队的训练与管理,狠抓实战演练,认真组织指挥,多次完成重大的战略任务,为人民海军事业和南海舰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潘江汉这位从硝烟中走出来的将军戎马40多年,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屡立战功,身上留下多处伤疤,战争时期历任琼崖纵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副总队长、总队长等职务。解放后历任中南海军基地海南基地参谋长、海军榆林基地副司令员、海军湛江基地副司令员、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首任局长、海军广州基地副司令员(正军级)、广州三军登陆演习总指挥等职务,荣获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因病在儋州逝世。享年80岁。为了教育下一代,传承红色基因,他用拿枪的手,撰写出版了18万字的革命回忆录《转战琼岛十二春》。正像冯白驹同志1972年所说的——“潘江汉同志是我的老战友、好同志,他为坚持海南革命斗争、为海南人民的革命事业有重要的贡献”。 2013年,“潘江汉纪念园”在白马井开园,同时被市关工委、市文明办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者潘汀河 陈灿麟 编辑梁娥 吴宗绩)
1959年11月,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海南,在榆林军港检阅海军部队。前排左起:陶铸、刘少奇、齐勇、林李明、潘江汉。
1950年5月,琼崖纵队第五总队领导和所辖各团政委合影。前排左起:总队长潘江汉、总队政委赵光炬。
少先队、共青团员在纪念园缅怀革命前辈。
图片由 陈灿麟 翻拍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儋州市人民政府网”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
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网站地图]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3335533、0898-12345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30002
联系邮箱:dzxxzx1809@163.com 琼ICP备10200120号-6 琼公网安备 46900302000004号
电脑版|手机版
版权所有: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3335533、0898-12345
联系邮箱:dzxxzx1809@163.com 琼ICP备10200120号-6
琼公网安备 4690030200000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30002 琼ICP备1020012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