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07 10:06
果型饱满浑圆的黄金百香果挂满枝头,即将迎来采摘季。 除署名外均由省农业厅供图
■ 本报记者 傅人意 实习生 谢昀惠
7月24日,记者刚走进儋州市木棠镇兰训村,就听到挖土机轰鸣声响个不停。兰训村驻村第一书记尹伟青正指挥挖土机师傅,给养殖的500只乌鸡“搬新家”。
尹伟青于2016年底从海口一家银行到兰训村挂职第一书记。经过前期的考察,他发现制约兰训村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十年九旱、地势低洼。“我们曾想种蔬菜和一些特色瓜果,但是村里一到雨天,雨水漫灌,瓜菜容易烂根。” 随后,尹伟青与村“两委”成员一起研究制定了兰训村发展思路:依托番园水库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养殖鸭、鱼等短平快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沉香种植、养殖本地黑山羊和乌鸡等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打开市场。
去年5月,儋州三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兰训村成立。“我们养殖的白鸭45天左右就能出栏,成鸭有7斤至8斤重。”合作社负责人黎永国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第一批养殖的3000只鸭已经出栏,纯利润1.7万元。关键我们是和公司合作,无风险,公司负责鸭苗、饲料、技术指导和收购,我们负责养殖。”
而在村口的这座原本撂荒的120亩水库也被利用起来。合作社在这里投下了10万尾鱼苗,有草鱼、鲢鱼、鳙鱼和鲫鱼等品种,预计今年年底起网,产值可期。此外,合作社还为贫困户提供零工岗位。“像我们会请贫困户帮忙放羊、放牛,基本上月薪可以达到3000元。”尹伟青说。
在儋州三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下,依托鸭、鱼和沉香等多元化产业,一批贫困户被带富、带强、带大,贫困户“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儋州市农委主任陈益清介绍,目前,儋州市产业扶贫项目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达100%。儋州市实施以葡萄、地瓜、生猪、儋州鸡等短平快项目,以槟榔、椰子、黄牛为代表中长期项目,通过产业扶贫大力带动贫困户提高收入。 (本报那大8月6日电)
版权所有: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儋州市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3335533、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30200000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30002 琼ICP备10200120号-6
电脑版|手机版
版权所有: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文域名:儋州市人民政府.政务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3335533、0898-12345
琼ICP备10200120号-6
琼公网安备 4690030200000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30002 琼ICP备1020012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