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9 00:03
编者按: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今起本报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宣传报道,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缅怀先烈,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和平,激励全市人民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激扬时代新风——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敬请关注。
中共泊潮支部成立旧址。
光村镇泊潮(社区)居委会,这个临海而居的小渔村,地处儋州临高两市县海岸居民往来的咽喉之地。1926年,儋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泊潮村党支部就在这个临海而居的小渔村诞生。近百年来,泊潮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在大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土地革命时期组织农民协会打土豪、减租减息、建立红色政权,抗日战争时期发动群众抗日救亡,解放战争时期助力解放海南,始终紧跟党的步伐。从烽火硝烟的革命岁月到渔歌唱晚的幸福时光,泊潮人用忠诚与奋斗书写了跨越世纪的变迁。
革命火种照琼西
1925年的中国,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挣扎。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泊潮新村人黄金容肩负着特殊使命,从广州回到了故乡。这位前清翰林(捐)黄光朝的儿子,是当时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在广州政法大学求学期间,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参加了著名的“六三三”广州沙面反帝大游行,对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有着深刻认识。
回到后水湾(当地称“梳湾”)畔的家乡,黄金容如同一道惊雷划破夜空。1926年4月,他以中共广东农运特派员的身份,在这里播下了马列主义的第一粒种子,同年便建立起儋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泊潮村党支部。从此,儋县、临高地区的反压迫斗争风起云涌,革命的“篝火”在琼西大地渐成燎原之势。
盛夏时节,泊潮村道旁的“黄金容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花岗岩碑体顶端的五角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内保存完好的中共儋县县委旧址、黄金容故居及“革命烈士”牌匾,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1927年10月,为响应琼崖特委全琼总暴动的号召,黄金容率领儋、临两县千余名农军,从泊潮村出发直取60里外的儋县县城,建立了仅存在15天的儋县临时革命政府。这短暂却震撼全岛的尝试,成为琼崖革命史上武装夺取政权的最早实践。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金容的革命脚步愈发坚定。1938年春,他参与儋县县委党员训练班工作,成为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以及全民抗战、持久抗战武装党员骨干;同年12月,他带领150多名儋县红军奔赴琼山,参与具有历史意义的琼崖工农红军云龙改编,其所带武装占改编后抗日独立队半数以上。1939年日军侵琼后,时任儋县县委书记的黄金容牵头成立光村地区军事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三支抗日游击队,让抗日烽火在琼西熊熊燃烧。
1940年4月上旬,黄金容等20多名干部、战士及军械人员,背负中共琼崖特委组建琼总第六大队的使命前往光村地区,途经抱舍墟郊外时遭遇日军,在战斗中,38岁的他中弹牺牲,将生命永远定格在革命征程上。
渡海先锋助解放
1949年冬,国民党十万大军溃退海南岛,在西部海岸构筑起由碉堡、战壕、炮艇组成的“伯陵防线”,企图负隅顽抗。为配合大军解放海南,琼崖纵队司令员冯白驹将目光投向了群众基础深厚的泊潮村——这里的渔民熟悉水性、精通驾船,更有着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
琼纵司令部侦察科科长郭壮强,在儋县团委书记蒲臻的配合下,躲过国民党驻军的哨兵,乘夜潜入泊潮村,向光村乡党总支委员林帝眷、村党支部书记符石茂传达命令:十天内组建20至30人的先遣队,渡海北上引领大军登陆琼岛。当时泊潮村驻扎着国民党一个连,村民为避难已疏散到对岸临高县新盈镇各村,组织队伍困难重重。但这两位1937年入党的老党员深知使命重大,当即定下“党员带头、自愿报名”的原则,当夜,趁着夜色穿过灌木与仙人掌屏障,渡海到对岸各村秘密发动群众。
更严峻的考验接踵而至——渡海出发地突然由90里外的白马井镇寨基村改为敌人眼皮底下的泊潮村。当时村南车捩咀有两座新修碉堡,村北端头咀村至新盈镇的三里海岸线上碉堡林立,海面还有敌舰日夜巡逻,把渡海出发地点改为泊潮,稍有不慎便会全军覆没。
一个浪急风高的黑夜,一支组建不到十天的先遣队从东田村山鸡坡出发,乘小船在夜色掩护下穿过梳湾,到邻昌岛背面换乘渔船。起锚时,岸上枪声骤起,海面敌艇轰鸣,船上众人与岸边送行者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幸运的是,敌人并未察觉这艘渔船的秘密。正是这群泊潮儿女,在随后四个月内三批次引领大军登陆,用热血铺就了琼岛解放的通道。
红土新篇富渔家
百年光阴流转,如今的泊潮村已是另一番景象。春日的阳光洒在泊潮湾,碧波荡漾的海面上舟楫往来,水中央的渔排里,刚从深海捕捞的海鱼活蹦乱跳。近年来,泊潮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成立的水产合作社,建起了近10个渔排,将口碑极佳的光村小海鱼统一销往海口、三亚等地,年销量达数千吨,让“夫妻船”“兄弟船”的渔民们靠着大海过上了好日子。
不仅如此,村委会鼓励村民造大船、闯深海,20多艘大吨位远洋捕捞船年收入均超40万元。富裕起来的村民不忘反哺家乡,2007年成为儋州首批文明生态村创建单位时,众人集资50多万元修建环村水泥路、文化室、运动场、戏台等设施。91岁的老党员林帝眷专程从那大返乡带头迁坟的故事,至今仍被村民传颂。
“过去住破旧房屋,台风天就得逃难;现在家家户户盖起小别墅,住着踏实又安全。”村里老人的话语道出了生活的巨变。更让人欣喜的是年轻一代的回归——在大学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泊潮姑娘林琼玲,2013年毕业后回乡开起“儋州泊爱渔家”,将红色革命资源与蓝色海洋风情、绿色生态景观相结合,推出赶海、垂钓、红树林研学等特色项目,让周末的泊潮湾热闹非凡。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泊潮湾,映照着渔排上的点点灯火,也映照着林琼玲眼中的憧憬。从百年前点燃的革命星火,到如今洋溢着幸福的渔村新景,泊潮村的故事,正是琼崖大地上的生动注脚。(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何秀玲/文 黎有科/图 编辑符灵基 校对张美丽 审核陈小马)
版权所有: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儋州市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3335533、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30200000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30002 琼ICP备10200120号-6
电脑版|手机版
版权所有: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文域名:儋州市人民政府.政务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3335533、0898-12345
琼ICP备10200120号-6
琼公网安备 4690030200000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30002 琼ICP备1020012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