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8-14 11:35
据《今日儋州》消息 “琼之有士,始乎儋;琼之士,莫盛乎儋!”明代进士唐胄曾高度评价儋州好学重教的传统。北宋年间,大文豪苏东坡先生谪居儋州,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成了当时全岛的文化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人文历史,孕育了儋州人喜文好墨的文化风气。在儋州,楹联创作异常活跃,上至达官显贵、文武幕僚,下至樵夫走卒、渔翁村妇多能吟诗作对,可谓佳作连篇,绝对叠出。每年的金秋时节,在城镇,在乡村,一幅全岛仅有的独特文化风景格外引人注目——升学彩门,一道道喜气盈盈的彩门,不仅是金榜题名学子的一份荣耀,也是儋州文化底蕴的一次精彩展示。
进士归乡 成就彩门第一联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了。它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儋州,关于对联的趣闻轶事也比比皆是,有的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有的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而其中最早出名的,要数野鹤进士黄河清和布衣举人陈京本因一副“彩门联”而结识。
据《儋州志》记载,1761年(清乾隆廿六年)王五徐浦村人黄河清考中恩科进士,当地父老乡亲搭彩门迎接他归来,可如何拟彩门联却难住了当地的一些读书人。他们思来想去,总感觉大伙儿所写的对联还不够好。这时,围观的人群里挤进了一个年轻的打柴郞,便惹火了那帮正在绞尽脑汁拟对子的老先生们。他们抬头一看打柴郞穿得破破烂烂的,就开始赶人:“挤什么?这是先生们在写字,你一个打柴的,又不会写……”“谁说我不会?”打柴郞的火气也上来了,只见他拿起桌面的纸和笔一挥而就:“当堂酒接当堂客,出色花簪出色人”。打柴郞就是陈京本,他写完之后转身就走了。刚开始老先生们也没注意陈京本写的是什么,认为他不过只是一个打柴的。可那帮老先生确实拟不出好对子,当他们无意中翻起陈京本所写的对子时,全都被镇住了,越读越有味道,便决定将这副对子作为迎接黄河清进士的彩门联。
当黄进士返乡远远看到这副彩门联时,也是眼前一亮。刚下马,他就问迎接的人这副对子是谁写的?刚开始那帮老先生感觉到难于启齿,后来知道藏不住了,就跟黄进士说是一个打柴郞写的。黄进士赞叹:“此子真奇才,必成大器。”并让人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他。很快,他们就在集市上找到了正在卖柴的陈京本。于是黄进士亲自邀请他同席喝酒,在了解到陈京本是峨蔓福花村人,因家庭贫苦在王五石马岭一带躬耕自学后,便邀请他到徐浦教学。后来,陈京本于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中了举人。
古风今韵 彩门风雅代代传
在儋州,每当金榜题名时,除了彩门联之外,还有升学联。1744年(清乾隆九年)松林东方村何蕴跃考中解元,主考官金生生撰联贺之,联曰:风流最爱东西晋,文雅都归大小山。相传,此联也是儋州最早的升学对联。
直至今日,搭彩门贺联这种古风仍在儋州广泛流传。时下,正是高考发榜录取的时候,走在儋州各乡镇,随处可见类似风景:有的用竹杆,有的用钢管,搭成高七八米,宽三五米的“彩门”,其上面挂满了对联,贺考上大学的学子,对联内容大都以学子名字或者彩门藏头,让人印象深刻。此外,乡亲和朋友还会到学子家里吃上学酒,并当场挥毫写出“升学联”,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而写出的楹联当场就贴到墙上,供人品评。
在路过东成镇田表村的时候,记者看到一排长长的彩门从村口一直延伸到村里面,显得很是壮观。记者大概数了一下,总共是十多个。便忍不住下车一看,结果发现村里的人还在搭新的彩门。于是走上去跟他们聊了起来。据村民介绍,只要村里的学子考上大学,全村人都会非常高兴,一起出钱在村口处制作彩门贺学子跃“龙门”,而今年,该村有近20名学子考上了大学。
搭彩门比较多的村庄还有中和水井、新州长塘等村,其中有好几个是俩兄弟或者俩姐妹同时考上的。在水井村路口,记者在了解彩门联内容时,一位骑着摩托车赶集回来的阿伯突然停了下来,显得有点紧张:“是对得不够工整吗?”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脸上挂起了满满的笑容:“我们村每年都有人考上大学,多的时候甚至有十多个!”看得出,这位阿伯很是为他们村的学子感到自豪。同样感到自豪的还有东成镇南昌村的村民,因为今年该村有一名学子考到美国读博士学位。“他的上学彩门,我们一共搭了三次。”南昌村的村民高兴地说:“考上大学是第一次,考上研究生是第二次,现在到美国读博士是第三次!”
一座座古意深远的升学“彩门”和一副副构思巧妙的贺联,形成了一道独有的风景,妆点着儋州的乡村城镇。而儋州的尊师重教之风,也让儋州相继获得了“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记者万善益 吴宗绩 实习生符风芳/文 黎有科/图 编辑梁娥 吴宗绩)
新州镇长塘村的升学彩门个个“铜筋铁骨”,形成一道独有的风景线。
东成镇南昌村的彩门与精彩的对联。
中和镇水井村彩门喜气盈盈。
东成镇寨脚老村村民正在搭彩门。
东成镇田表村村民解读彩门联。
东成镇寨脚老村一排排彩门掩映在田野的翠绿之中。
版权所有: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儋州市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3335533、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 4690030200000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30002 琼ICP备10200120号-6
电脑版|手机版
版权所有:儋州市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文域名:儋州市人民政府.政务
运行管理:儋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3335533、0898-12345
琼ICP备10200120号-6
琼公网安备 4690030200000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030002 琼ICP备1020012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