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空气、水体、植被、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指标保持领先地位,相比大陆各地,作为海南西部重镇,其温和宜人的亚热带海岛气候条件,显现出儋州乡村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十二五”期间成为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建设的加速期。儋州确立并紧紧围绕“调优做精第一产业,发展壮大第二产业,重点突破第三产业”的战略部署,提出全面实施“一市双城三大功能区”区域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进一步增速。2012年末,儋州城镇化率达到46.32%,全市常驻总人口近百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3.91万。不仅如此,儋州紧邻总人口200余万、城市化率达60.41%的海口。而根据儋州市城市规划,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50%,城镇人口为55万人;2030年城镇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98万人。镇化水平较提高,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此外,儋州作为宜居宜游的度假胜地,海南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也为儋州创新发展乡村旅游铺平了道路。
一、核心优势
(一)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首先,儋州乡村区域拥有一批特色突出、开发潜力巨大的优质旅游资源,比如绵延267公里的滨海休闲度假资源,1200多年历史的全国最早的日晒制盐点、保留最为完好的千年古盐田,水量大(日自流量达2000吨以上)、水质好、水温高(温度可达93℃)、医疗和保健价值高的兰洋温泉,全国最大种子基因库、集世界各地2000多种热带珍稀植物的热带植物园,全国十大水库之一、湖岸线长544公里、水面面积130.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33.45亿立方米的松涛水库。热带森林密布,生物种类繁多。儋州森林茂密,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发育优良,多有珍稀物种。热带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美化树木100多种。
其次,儋州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品质优良、特色突出、组合俱佳、开发潜力大。一是海南的热带乡村资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主要是光照充足、热源丰富、农作物四季均可生长,适宜多种动植物繁衍生长,而儋州市又是全省热带资源最丰富、土地最广阔的地方,加之境内有国际水准的热作两院。儋州依托热带资源,开发乡村旅游潜力巨大。二是全市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构成,以丘陵为主,占全县面积76%;全市有大小河流36条,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流有8条,如南渡江、文澜河、珠碧江为过境河流,而发源在本市境内独流入海的较大河流有北门江、春江、杨桥江、山鸡江等。这使得儋州市许多景区有山有水,山水景观结合,景色立体动人,是良好的乡村旅游度假地。三是休闲农业资源、休闲渔业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热带乡村生态观光资源等极为丰富。
(二)生态养生度假条件俱佳
一是生态环境优良,特别适合绿色健康养生度假。儋州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2.4%,其中,南部地区森林覆盖率甚至达到80%以上。特殊的地形地貌和郁郁葱葱的生态环境使得这里拥有独立的小气候、小生态,无大气污染源,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这是都市居民最稀缺的天然氧吧。尤其是随着“绿化儋州”大行动的深入开展,森林覆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将得到更大提升。
二是儋州乡村悠闲的慢节奏生活,正迎合了现代慢游的生活方式养生。儋州居民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财富,以慢生活、体验自然为生活理念,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又能靠天然资源丰衣足食,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是南药资源丰富,具备开发与三亚热带滨海度假产品相互补的黎医南药康复疗养休闲度假产品的良好条件。儋州内南药种类繁多,包括槟榔、砂仁、益智、巴戟、五指山参等五大南药数十个品种。千百年来黎族人民利用南药资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黎医黎术黎药,这是发展康体养生产业的宝贵财富。
四是温泉资源极为丰富,可以打造温泉养生度假产品。兰洋温泉带宽达500米,长6公里,在2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大小自然泉眼十几个,日自流量达2000吨以上,温泉水温41-93℃, 平均水温78.4度,水质优良且含氡、偏硅酸以及还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达到医疗热矿水标准,是国家认定的优质保健温泉,是目前海南省已探明水量最大、水质最佳、水温最高的温泉,该热矿水经国家矿产资源委员会专家组审验,被命名为“氡达到医疗热矿水浓度的氟、硅医疗热矿水”。热矿水含有锌、锶、溴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对神经衰弱、心血管、风湿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五是,儋州市环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直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所监测的具有饮用水源地功能的水库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的1类区域标准。这对于长期忍受糟糕的城市环境的居民来说,无异于人间天堂。
六是气候条件优越,绿色健康食品、山地运动资源极为丰富,有利于发展气候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心灵养生等各类养生旅游产品。
(三)热带海岛气候条件一流
热带海岛避寒气候是儋州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优势,从气候条件、气候舒适度、气候比较优势等各方面分析,尤其是同大陆各地相比较,儋州的避寒气候优势明显。一是,儋州市属于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无冬,年平均气温23.3℃,冬季舒适度指数一直保持在59-70,十分舒适。同时儋州也是海南岛受台风影响最小的区域。对于中国大陆来说,它是良好的冬季避寒度假休闲目的地。二是,雨量适中,分布有利于旅游发展。儋州各地年雨量900-2200毫米,由于受季风影响,全年雨量分布很不均匀,干季和雨季分明。5-10月为雨季,雨量达1523.4毫米,占年雨量的84%;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雨量292.1毫米,占年雨量的16%,这正是旅游旺季。三是,光热充足。儋州市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多在2000小时以上,西部沿海最多,达2500小时左右;南部山区最少,仅1800小时左右。暖季长,冷季短,春温回升早且快,热量资源丰富,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既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也为乡村度假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四)区位交通条件优势明显
儋州市地处北部湾之东畔,位于东盟贸易区最前沿,是海南与两广、北部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合作的重要纽带和组成。从岛内看,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地处琼西的核心地区,东近海口、西靠昌江,北距海口137公里,南距三亚288公里,是西部中心城市、区域合作重要纽带,与西部各市县有高速公路相连,交通便利。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儋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首先,海口、儋州、屯昌、琼中大三角经济圈的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形成;西环快速铁路以及洋浦等支线铁路已纳入国家铁路网调整规划。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已经开通,琼中至儋州的高速公路,洋浦至儋州至万宁的高速公路即将动工兴建。随着交通的快速改善,以儋州为一角的三角经济圈、城市圈逐渐形成,对旅游业的支撑作用增强。其次,下一步围绕洋浦枢纽港,区域内已建和将建的各类港口将得到有效整合,港口群的协作更加紧密,沿海的水上航运将极大便利。最后,在新一轮民用航空机场规划中,海南西部机场已明确在儋州建设。目前儋州市正在积极推进机场建设的前期筹备工作。届时,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建成,将极大地便捷游客进出,可有效分享全岛客源。
(五)热带农业资源依托强劲
海南热带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远远优于我国其他大陆地区,是全国最大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儋州市是海南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市,土地广阔,热带农业生产发达。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74.97亿元,占GDP的52.5%。主要农业产品包括瓜菜、甘蔗、生猪、橡胶和渔业。尤其是新兴特色农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儋州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2011年建成了黑皮冬瓜、雪茄烟草、兰花、芦笋、特种养殖等一批现代农业种养示范基地,雪茄烟草填补了国内空白。以雅星和大成为中心以海榆西线公路和西线铁路为轴线展开,建设的儋州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将以发展橡胶、水稻、甘蔗、木薯、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产业为主。在示范区内形成3万亩绿色精品稻米、10万亩橡胶林、8万亩“吨糖田”基地、5000亩绿色木薯示范基地、6万亩浆纸林基地。 “十二五”规划,更是提出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设施大棚)基地建设、万亩黑皮冬瓜生产基地、万亩雪茄烟叶生产基地、万亩红南瓜生产基地、万亩菠萝蜜生产示范基地、万亩紫色地瓜生产示范基地、万亩花生高产栽培示范基地、万亩西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万亩尖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万亩滴喷灌甘蔗良种生产示范基地、5万亩橡胶林更新改造建设工程、10万亩林下南药基地、3.5万亩名特优珍贵用材林基地、2万亩修复保护红树林、万亩兰花生产基地、万亩棕榈藤高效种植基地等。这都将为儋州市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乡村旅游提供优良的基础条件。
(六)区域政策优势不断彰显
儋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将旅游业发展放到了政治的高度,并从经济社会全局出发考虑旅游业发展及其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政府不断优化旅游业发展社会环境,出台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儋州上下形成发展旅游主导产业共识,全民参与旅游发展积极性日益高涨。
海南省加快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优惠政策中提出在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和土地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尤其是在土地政策中明确优先安排西部地区建设用地指标,允许西部市县在不突破国家下达指标规模内灵活调整,依法报批后实施。
二、现实基础
(一)儋州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在乡村
站在全岛来看,儋州的滨海、海洋资源优势不突出;站在全国来看,儋州的都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缺乏竞争力。然而,放眼全国,海南除了拥有最好的海洋资源外,由热带农业、热带雨林、热带气候等所构筑的热带乡村也独具魅力,颇具开发潜质。有条件打造“热带乡村度假”品牌,形成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另一个主体支撑。
儋州拥有海南岛最广阔的乡村空间,全市至少85%的旅游资源分布在乡村区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70%的水平。尤其是,全国十大水库之一松涛水库、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雪茄、兰花、菠萝蜜、南药等)、品质一流的温泉资源、热带森林公园等形成的乡村组合资源集聚区,使得儋州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二)乡村旅游的现实消费基础已经形成
伴随区域战略的不断升级,宏观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儋州市社会经济发展驶入快速轨道,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6年至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从71.83亿元提高到144.85亿元,年均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从59.5:13.4:27.1调整为51.7:16.2:3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88亿元提高到7.14亿元,年均增长30.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5.61亿元提高到39.59亿元,年均增长2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550元提高到16524元,年均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674元提高到6577元,年均增长12.3%。投资和消费连年快速增长,财政收入连续大幅增加,经济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乡村旅游有了现实的消费基础,普通市民餐饮消费逐步由中心城市向乡镇转移,因此形成了良臣阁农家乐、好日子农家菜馆、美万新村、云月湖农家乐、食为天、天人和农家乐、特种龟休闲农业、东成旅游休闲小站等一批新兴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点。
表2-1:2006至2011年儋州市部分主要经济指标
年份 经济指标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全市生产总值(万元) | 718257 | 771598 | 901973 | 964467 | 1149706 | 1428409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 156124 | 179963 | 219436 | 262226 | 310108 | 390964 |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8550 | 9529 | 11053 | 12643 | 14245 | 16789 |
(三)大批乡村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
儋州市地处海南岛旅游相对落后的西部,全市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滞后。2011年全市旅游总人数仅为56.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仅4.14亿元,仅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88%。尤其是从2003年以来,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中,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相比海南旅游业比较发达的三亚、海口、文昌、琼海、万宁等县市,儋州旅游发展的滞后性尤为明显,乡村旅游亦是如此。
表2-2:2001-2011年儋州旅游发展情况
项目 年份 | 旅游 总人数 (万人次) | 同比 增长(%) | 旅游 总收入 亿元 | 同比 增长 (%) | 年均 入住率 (%) | 年均 增长率 (%) |
2001年 | 30.1 | 14.3 | 1.58 | 13.7 | 54.1 | 0.2 |
2002年 | 29.07 | -3.4 | 1.53 | -3.2 | 54.3 | 0.2 |
2003年 | 31.18 | 7.3 | 1.74 | 13.7 | 54.6 | 0.3 |
2004年 | 34.24 | 9.8 | 1.85 | 6.3 | 54.7 | 0.1 |
2005年 | 35.19 | 2.8 | 2.11 | 14.1 | 54.9 | 0.2 |
2006年 | 38.65 | 9.8 | 2.36 | 11.8 | 55.1 | 0.2 |
2007年 | 41.76 | 8.0 | 2.44 | 3.4 | 55.6 | 0.5 |
2008年 | 43.98 | 5.3 | 2.51 | 2.9 | 57.0 | 1.4 |
2009年 | 47.64 | 8.3 | 2.93 | 16.7 | — | — |
2010年 | 50.14 | 5.24 | 3.56 | 21.5 | — | — |
2011年 | 56.22 | 12.13 | 4.14 | 16.32 | — | — |
表2-3:2011年儋州与海南岛主要县市旅游发展比较
地区 旅游经济指标 | 儋州 | 三亚 | 海口 | 琼海 | 万宁 | 文昌 |
旅游人数(万人次) | 56.22 | 1989.25 | 845.84 | 163.53 | 371.3 | 220.45 |
旅游总收入(亿元) | 4.14 | 160.71 | 83.02 | 14.82 | 14.42 | 11.58 |
就目前情况来看,儋州市大批的乡村旅游资源,比如松涛水库、兰洋温泉、现代农业、热带乡村等优良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儋州乡村的道路交通(“十一五”建成“农村畅通工程”919公里)、环卫等基础设施(“十一五”新建卫生厕所42850座、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实现全覆盖、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很大的提升,乡村旅游开发已经万事俱备、蓄势待发。
摘自《儋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